10月18日下午,2016北京国际风能大会开幕式在北京国家会议中心隆重举行,来自国内外政府机构、行业协会、相关企业约600名嘉宾代表共聚一堂,共商风电产业发展大计。
国家能源局新能源与可再生能源司司长朱明、国家应对气候变化战略研究与国际合作中心主任李俊峰、工业和信息化部装备司重大技术装备处处长张荣瀚、丹麦驻华使馆副馆长劳乐思、荷兰使馆副大使Andre Driessen、英国驻华大使馆能源、环境与基础设施主管、公使衔参赞Stephen Ellison、中国可再生能源学会风能专委会主任姚兴佳、全球风能理事会(GWEC)主席Morten Dyrholm、中国农机工业协会风能设备分会理事长杨校生、国家能源局新能源与可再生能源司处长李鹏、国家可再生能源中心主任王仲颖、国际能源署(IEA)副署长Paul Simons、全球风能理事会(GWEC)秘书长Steve Sawyer、中国可再生能源学会风能专委会秘书长秦海岩等嘉宾做了重要发言,并对全球风能产业进行了展望。
在主旨发言之后,内蒙古电力集团总经理助理王小海、长江三峡总经理助理柳地、龙源电力集团黄群、金风科技总裁王海波、远景能源董事长张雷、明阳风电总裁王利民、上海电气风电集团总裁金孝龙等风能行业企业家,就后《巴黎协定》时代能源转型的机遇和挑战,进行了头脑风暴,发表了独到的见解和展望。
国家能源局新能源与可再生能源司司长 朱明
必须优先发展、超前谋划可再生能源,坚持目标导向。根据可再生能源“十三五”规划初步成果,到2020年全部商品化可再生能源年利用量5.8亿吨标准煤,可再生能源发电装机达到6.8亿千瓦,年发电量1.9万亿千瓦时,占全部发电量27%。
国家应对气候变化战略研究与国际合作中心主任 李俊峰
去年6月领袖们达成共识,本世纪末用可再生能源取代化石能源,中国到本世纪末用非化石能源取代化石能源,这赋予了可再生能源更多历史的责任,为大家提供了最好的机遇和严峻的挑战。风电要为国家能源战略提供强有力的保障支持,需要在技术上不断进步,在质量上不断提高,提高风电和其他能源协调发展的能力。
工业和信息化部装备司重大技术装备处处长 张荣瀚
当前工信部正在加快制定并实施1+X行动方案,一是开展重大装备进口免税政策,连续八年组织修订重大装备目录进口关键零部件商品目录,为生产2.5兆瓦以上大型风电机组符合条件免征征税,二是启动重大装备保险补偿机制,三是大力实施智能制造工程,广泛开展智能制造示范行动。
中国可再生能源学会风能专业委员会主任 姚兴佳
我国风能在瘦身,但产业结构更优化更健康了。当前能源转型已成为世界能源发展的主旋律,实现可再生能源高比例替代是核心的方向,中国要努力完成2020年碳减排的目标,要努力提高非化石能源消费比例要尽快消除雾霾和改善生态环境,继续保持风电、光伏等可再生能源快速发展节奏是确保以上目标尽快尽早实现的重要保障。
中国农机工业协会风能设备分会理事长 杨校生
当今世界绿色低碳发展道路在全球范围里得到高度的认可,发展的趋势不可逆转,这是包括中国在内的世界各国的重要共识,正在逐步转化为各国的共同行动。近年来中国保持了全球最高的风电发展速度,技术和设备制造也得到了国家政策的推动和国内风电市场需求旺盛的持续多年的支持,已经完成了重大蜕变。
国家能源局新能源与可再生能源司处长 李鹏
“十三五”风电乃至新能源产业的发展不再以规模为导向,不再只注重新建的规模,更要重视利用,特别是就近和就地的利用。目前全国风电技术可开发量已经突破100亿千瓦,满足能源转型的需求和支撑产业发展的总量是足够的,关键还是怎么才能有效的用起来。成本下降和补贴退坡将成为贯穿整个“十三五”风电产业发展的主旋律,除了非化石能源替代化石能源之外,新能源领域自身也有替代效应,未来谁的成本下降快,谁就会在能源转型中扮演更重要的角色。
国家可再生能源中心主任 王仲颖
目前比较严重弃风弃光等问题,需要加大改革力度,如果火电单纯调峰应给予更高电价。2016年到2017年年增加装机需要3000到3500万千瓦,2018年到2019年年新增装机4000到4500万千瓦,2020年要新增装机5000万千瓦,“十三五”末风电累计装机最低要达到3亿千瓦。
中国可再生能源学会风能专业委员会秘书长 秦海岩
今年对可再生能源发展有重大影响的一个国际合约,《巴黎协定》将于11月4日正式生效,必将推动风电在内的可再生能源的发展。上午闭门会的结论是,能源从化石能源向可再生能源转型是大势所趋,但“十三五”发展面临诸多障碍和挑战。